卡罗纳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卡罗纳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卡罗纳教学反思 1第一次读完这篇课文时,心中被深深感动了。感动于那朴实无华的爱,感动于那伟大深沉的爱,感动于那真纯饱满的爱。我把这份爱保存着,珍藏着。先感动了自己,寻找到打动自己的基点,以这个点生发出去,才能带着孩子们感受文中人物的深情,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
本文中,打动我们的是人与人之间深厚的爱,生发点是什么呢?是人与人相互关爱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意,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尤其是眼神。找准了“点”,就能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其次,对于此类情感性极强的文章,教师还应注意把握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在巧妙地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时,有效地运用文本语言,既要有表达的冲动,又要有表达的技巧。最后,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的是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点拨,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实践,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在下水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本领,丰富阅读量,并延伸到课外阅读中。
卡罗纳教学反思 2《卡罗纳》选自《爱的教育》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教学时有两条主线:一,描写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二,描写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句子.通过讲读卡罗纳的伤心句子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理解的卡罗纳伤心的句子时,我让学生深入课文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拂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学生运用"感同身受"的方法理解得很深刻,感受到卡罗纳的痛苦.
此时卡罗纳最需要的就是身边的人对他的关爱.这部分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比如:老师对卡罗纳的关爱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学生说:"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的胸前"这个动作看出了老师把卡罗纳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他安慰.学生能从"拉"这个细小的动作感受到老师的母亲般的关爱.还有学生也从同学的动作中感受到了他们对卡罗纳的关爱:我不知说什么才好,所以我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把脸贴在分的耳朵上,给卡罗纳安慰,让他知道自己永远是他的朋友.在教学这部分时,刚开始我是有意识的让学生从动作,语言中感受爱,学生也了解了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描写的方法,相信这是本堂课学生一个很大的收获.还有课后的小练笔,以卡罗纳的角度对老师,同学,阿姨说几句话,或者以卡罗纳的口吻对大家说几句.
卡罗纳教学反思 3《卡罗纳》课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悲痛欲绝时,身边的人真诚、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卡罗那的那份伤、那份痛以及大家对他的爱,十分感人的一篇文章,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教学时,我从“关爱、勇气”这个点出发,紧紧围绕“卡罗那失去母亲的伤痛和他身边的人给予他默默的关爱”这一情感主线,通过“卡罗纳万分伤心与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情景对比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痛失母亲的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在理解的卡罗纳伤心的句子时,我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再抓住卡罗那的神情、动作……深入课文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内心的悲痛。有的句子让孩子们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大胆现象,去体验卡罗那的悲痛欲绝。
在体会卡罗纳身边的人对他的关爱时。我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重点强调老师对他的关爱。比如:老师对卡罗纳的关爱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在拓展环节中:让孩子想象假设卡罗纳就在我们身边,假设有一天我们也会遭遇不幸,我们将如何面对?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
卡罗纳教学反思 4《卡罗纳》所在的的六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自主读书,边读边找出文中三个描写卡罗纳失去母亲后极度伤心的画面。孩子们自读自悟,感受卡罗那伤心,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然后反复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卡罗纳的不幸、悲伤,比较几次哭泣,重点品读“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找读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句子,说说谁最让你感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我只是在关键的文本上作简单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而更多的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会由学生自我去实践、提升,真正体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主体观。
课文结束时,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拓展,一是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关爱着他,除了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还会有谁也在关爱着他?二是如果你遇到像卡罗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你会怎样做?让学生也学会关爱。晚上,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从日记情况看,孩子们稚嫩的话语中字字句句流露出对不幸者的同情和怜悯,看到孩子们愿意热心相助,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回顾课堂,教学中,抓住了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会和理解”这一理念,遵循了“以人为本,为生发展”的宗旨,实施了略读课文“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理解、感受、品味和积累中挖掘语文的语言因素,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今后教学中改进提高。
卡罗纳教学反思 5《卡罗纳》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卡罗纳在遭遇到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老师、同学以及 ……此处隐藏9044个字……该有二:一是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大意;二是把握文章中心,体会人们间真挚、友爱的思想感情。这样看来,此文只是作为一种补充阅读,进一步印证或延伸本单元的主题——爱的教育,没有承载其他更多的语文学习上的要求。应该说这是一篇人文性强于语文性,思想教育的痕迹明显深于语言训练的课文。
但是,比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卡罗纳》两篇文章,在文本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价值比较统一的情况下,我认为单就语文学习,就学生语言学习点的处理,就文本的学科价值来说,《卡罗纳》一文要明显优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作为一篇政论性通讯报道,语言上比较严肃板正,情节上跳跃很大,情趣不足,政治宣传的味道过于浓厚,对于学生来说文章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缺乏吸引力。而《卡罗拉》一文,笔触细腻,描写生动,课文紧紧抓住人物的言行,将卡罗纳的悲伤和周围老师、同学们以及同学家长的同情、关心和鼓励这两条线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且行且叙,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那么意蕴丰富,情味动人,带给课堂很大的想象空间。
基于以上这样的认识,这两课的教学处理上,我实际上是颠倒了主次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没有作过多的深入剖析,反而是作为略读课文的《卡罗纳》倒是整整用了两个课时。教学的过程主要抓了这样几个点:
一、通读全文,从具体的语句中品读卡罗纳失去母亲的悲伤和痛苦。这其中,包括了课文描写卡罗纳的外貌、动作、神情,以及老师的语言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的集中朗读,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卡罗纳失去母亲后那悲痛欲绝、失魂落魄的情感和形象,以此引领学生把握语句的表达效果,进一步读好句子。
二、与此相对应的,学生通过寻找“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的语句,发现:课文非常仔细、非常用心地通过描述人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巧妙而又准确地再现了人们对卡罗纳的那份真挚的感情。文本的内容基本上有以上两个块面构成,并依照事情发展顺序交错而行的结构特点也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三、通过几个语言点,深入品味人物情感,把握人物形象。课文中能够抓的语言点比较多:
1、老师课前对大家说的这番话。为了迎接卡罗纳回到学校,老师的这番话语可谓煞费苦心,用心良多。当你读着老师的这番话的时候,你明白老师的心意了吗?
2、课文几次讲到“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这“目光中”到底传达着同学们怎样的心声呢?
3、课文最后说“我恍然大悟”,到底明白了什么?是顺应着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来说的。
以上三个语言点的停留,为学生打开了足够大的深入文本、深入人物内心的空间,不管是读悟结合也好,动笔批注也好,都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积极调动原有的经验积累,把课文读深、读透、读厚。
从最后的课堂实际来看,学生的情感空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于老师的用心,同学们都很有感触。有的说是为了不让大家因为重提伤心事,而加重卡罗纳的悲伤;有的说是为了保护卡罗纳的自尊,在他悲伤的时候放声大笑是一种不尊重;有的说是为了避免刺激他,使他在与同学们的对比中,再次感受到自己的孤苦……我们平时总觉得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关注他人很少,不太在意别人的感受。现在看来,这里也许隐藏着一些误解,也许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但是教学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哪怕课堂进行这样顺利,课后回顾一下,总觉得有些地方的表述还可以更清晰一点,更到位一点。比如“我”恍然大悟,那么之前“我”到底在心中怀着一个怎样的疑问呢?这样的提问应该比“我恍然大悟,是顺应着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来说的”这个问题的指向更集中,并且相对于直接寻找句子来说,还包含了一个整理句子、理解句子、提出疑问的过程。再比如总结课文的时候,学生了解了课文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特色,但是没有及时提升文本“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关情”的精妙。
总感觉这是备课不细的原因,仔细想想,如果没有经历课堂的那个发展过程,有些东西未必是能够全部预设得了的。这样看来,我们的备课或者思想,应该是跟随课堂、跟随学生一起成长的。
卡罗纳教学反思 14《卡罗纳》这篇课文选自《爱的教育》这本书。课文讲述了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追求简约,从孩子们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将文章梳理成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充分地自读,分别画出表现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和体现大家对他关爱的句子,也可以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理解、感受和疑问。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畅谈感受和体会。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文章的精彩之处还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教学中,我大胆取舍,淡化“悲痛”部分,强化“关爱”部分。
在教学中,我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通过指名读、齐读、引读等多种方式读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品味关键词语“同情和怜悯”、“屏息凝神”“默默”等,一步步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把爱化作可触摸的东西。
回顾课堂,教学中,抓住了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会和理解”这一理念。这节课中虽然注重朗读,但是朗读不够到位,情感的体验不深入,老师自己讲的比较多,学生体验、感悟较欠缺。
卡罗纳教学反思 15《卡罗纳》节选自《爱的教育》一书,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力追求简约,追求和谐。
整堂课围绕“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的?”这两个问题品读感悟。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学生那同情与怜悯的神情,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正沉浸在爱的教育中。在此基础上,追问:“这些‘爱’卡罗纳感受到了吗?从哪儿看出来?”抓住“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体会卡罗纳将坚强面对现实,成为生活的强者的内心感受。
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不断渗透。引领学生寻找感受周围的人对卡罗纳的爱的词句,从动作、眼神、心理等方面捕捉爱、感受爱。
无独有偶,在上这篇课文的前几天,班上一位学生的父亲因车祸去世。当大家都深刻体会周围人对卡罗纳的关心时,我说:“我想大家一定在心里默默想着,在我们的身边,也正有这么一位不幸的朋友,你们能不能用语言对他表示一下安慰呢?”当大家纷纷地说出自己最诚挚的关心和祝福时,那位学生哭出了声……
课后的小练笔,自然换成了“同学,我想对你说”,而且大家写的都很好,这次是同学们最成功的小练笔了。
文档为doc格式